学术研究
用好用活土地政策 洋河新区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11-09浏览量:1,235

 要:在中央、省市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战略高度的背景下,洋河新区作为全市8个生态经济示范镇试点之一,以全域旅游为发展战略,以成功获批酒文化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引进规划建设国家农业公园、玫瑰小镇、润易国际农业科技园等一批农业旅游项目,开展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灵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土地综合整治、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等相关土地政策,文末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打造“强富美高”新洋河,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土地政策;生态经济示范镇;洋河新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只要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大局就有保障。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科技支撑不强、农产品安全问题凸显等问题,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按照习总书记勾画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美好蓝图,顺应江苏发展阶段新变化、人民群众新期待,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了“两聚一高”(即“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省委书记李强说,当他第一次经过宿迁市区时,觉得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城市,而几次走访宿迁后,他也越来越感受到这个城市鲜明的特色。“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和优势出发,把特色越来越彰显出来。”他特别强调,“要把宿迁建成江苏这个大城市里的一个大公园。”由此,在全省“两聚一高”大局中,魏书记提出“建设生态大公园,是对宿迁发展的最新定位”。

在中央、省市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战略高度的背景下,洋河新区作为全市8个生态经济示范镇试点之一,拥有白酒产业、浓厚的白酒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大等发展生态经济的资源禀赋。新区科学谋划确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明确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目标思路,重点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灵活运用相关土地政策,真正做到生态优良、生产绿色、生活低碳,力求在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上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1996年宿迁市建立地级市以后,洋河新区隶属宿迁市泗阳县管辖,20044月,区划调整以后,洋河新区隶属宿城区所辖,下设6个村、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0个村民小组。2011429日,为策应全省20经济比较发达的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宿迁中心城市“一核多极”发展的重大举措,洋河新城挂牌成立。洋河新城的诞生标志着宿迁中心城市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标志着洋河发展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201366,市委、市政府从发展、便民和科学的角度出发,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中心城市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将“洋河新城”更名为“洋河新区”,并整建制托管仓集镇、郑楼镇。

1.1 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洋河新区位于宿迁市东南部,是宿迁中心城市发展轴上重要节点城市,距市区约18公里。闻名于世的洋河酒厂坐落于洋河新区。洋河新区土地总面积29.80万亩,下辖洋河镇、仓集镇、郑楼镇三镇,其中集镇区面积6.05万亩,占总面积的20.3%,农村土地面积23.75万亩,占总面积的79.7%2016年底,全区总人口超过20万人,城镇人口5.7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8.7%。洋河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4.3℃,年均降水量915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2290小时。洋河新区水质合格率为100%,饮用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绿化覆盖率达到35%,绿地率达25%,人均绿地面积23%,人均绿地面积达5.96平方米。

洋河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发达便捷的交通条件,依傍航运繁华的古运河和延绵悠长的黄河故道,徐淮、徐宁公路穿境而过,紧邻正在建设中的徐宿淮盐高铁,宁宿徐、徐宿淮盐两条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宿淮铁路中心站坐落洋河新区,徐淮轻轨与其交错相连,运河国际港正在规划建设。城区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徐州高铁站、连云港白塔埠距1小时车程,距淮安涟水机场50分钟车程、南京国际禄口机场2小时车程,距连云港港口120公里。

素有“酒都”之称的洋河,以酒为媒,蓝色经典系列酒香飘四海,名扬天下。洋河新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借助洋河酒业规模扩张、转型的大好机遇加速发展,着力打造工业高地,投资“洼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项目上马,洋河新区现有工业企业600余家,形成了酿酒、纺织、包装物流、木材加工、现代农业五大大主导产业。洋河酒厂工业园启动建设,给洋河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1.2 土地利用概况

依据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洋河新区2016年末土地总面积29.80万亩,包括农用地面积21.73万亩,建设用地7.07万亩,未利用地1.00万亩,分别占到土地总面积的72.92%23.73%3.35%。其中,农用地包含耕地14.28万亩(占农用地的65.72%)、园地3.92万亩、林地0.17


版权所有:徐州市自然资源学会 地址:徐州市建国西路110号六楼 邮编:221011
联系电话:0516-85693705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20067号 苏ICP备2022044984号